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有關中秋節的習俗,關于月亮的民間傳說、月球的知識等。今天我們一起談談對月亮產生過的奇妙想法,發生過的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好不好?
2、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賈平凹的文章《月跡》
[板書課題]
課件:月亮
二 整體入手 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月亮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讀全文,
思考:孩子們在那里尋到了月亮?
教師組織學生匯報。
板書:
中堂 竹窗簾兒里 穿衣鏡上
院子里 沙灘上 上灣 下灣
3、小組交流。對照課文,看看自己說的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說出來。
4、全班匯報。
三 抓住特點 感受美麗。
理清了順序,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月亮的特點,從而感受月亮的美麗。
1、默讀全文,想一想:作為一名講解員,你將怎樣把月亮介紹給大家?你喜歡月亮,為什么?你會向講解員提出什么問題?請標記在書上。
2、放聲自由朗讀全文,特別要多讀讀自己喜歡的句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月亮的美麗。
3、討論課后“思考練習”
看圖,讀課文,孩子們在那里尋到了月亮?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嗎?
4、全班匯報。
四、回到整體,擴展延伸。
老師小結:
本次講解我們就進行到這兒,請各位講解員回去后,查找一下有關月亮的相關資料,明天我們接著講解。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了解月亮的特點。
二、分組研討總結觀察方法。
按照空間位置變化的順序
[板書]
中秋之夜“我們”在院子里聽奶奶講故事,盼望月亮出來。
“我們”盼望已久的月亮進了中堂,然后又匆匆走了。
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了進來”先后出現在
全班匯報。
這些變化其實是月亮的什么的結果?
三、 口頭、習作練習。
1、把你知道的有關月亮的資料介紹給同學們。
2、選擇自己喜歡的按一定的順序和觀察方法說一說,再寫下來。
3、各組選派代表,和全班同學交流。
檢查字詞。
利用詞語卡片認讀,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說清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識記生字。
把你喜歡的描寫月亮的詞句摘抄下來。
老師小結,布置作業: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第1、2自然段,F在,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進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二、指名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怎樣寫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三、學習第3段。(3-23)
這一段篇幅較長,我們把它分為
[板書]
望月、議月、尋月
月亮沒了蹤跡,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奶奶的提示下,追出了屋子,追進了院子?吹搅肆硪环榫埃
奶奶的講述勾起了孩子們對月亮上事務的無盡聯想。
思考:孩子們在哪里尋找月亮?
葡萄葉 瓷花盆 爺爺鍬刃
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嗎?
四、再讀課文,讀中體會;每個人心里的月亮其實就是每個人心里對月亮充滿的喜愛之情。
五、布置作業:
讀課文,預習課文后半部
教學后記:
第四課時
一、復習學法,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前半部,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24-29)
1、請一個學生讀一讀課文。
思考;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嗎?
[板書]
大家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了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在去找吧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月亮是我們要的
月亮是個好
月亮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
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們印在天上的印章嗎?
三、小結談話:
孩子們在院子外的小河邊,看到了映照在沙灘上、下灣里的月光。當孩子從彼此的眼睛里看到小小月亮時,他們突然明白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只要有一顆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擁有美麗的月亮,而且能擁有美好的整個世界。
聯系課文內容,談談各自的體會。
五、出示生字,指導書寫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后記:
第二篇:《月跡》的教學教案 1600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的重點
2、掌握尋月過程中孩子的心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品味月亮,結合想象或聯想把心中的月亮生動的描繪出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1、理清內容,了解作者通過尋找月亮所要表達的感情
2、品味月亮的美,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輔助: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什么節嗎?你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干什么嗎?(學生自由談。)你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出示:月跡
下面我們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一起去尋找月亮,
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出示:
1、作者:賈平凹 (1952~)當代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75年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 。著有小說集
《商州散記》、《天狗》 ;長篇小說 《浮躁》、《 廢都》;
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2、生字詞:(略)
3、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 時間:中秋節的夜里
地點:“中堂里” “院子里” “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三、師生合作,探討課文
1、學生仔細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樣的不同呢?
明確:穿衣鏡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鏡中月 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
院中月 玉玉的、銀銀的
杯中月 小小的滿圓 、可憐兒樣
水中月 銀光 、多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2、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情緒有怎樣的變化呢?(盡量從文中找尋表現人物心理情緒變化的詞語)
明確:——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于她,大家由“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了起來”。 ——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大家“越發覺得奇了”。 ——河中尋月,眼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一番議論之后,大家“都覺得滿足”。
3、這些孩子們心理的變化過程表現出了什么呢?
明確:——因一時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失望之情反襯了孩子們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 ——因不能擁有月亮而產生的嫉妒和爭執,反襯出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 ——大家“越發覺得奇了”同樣表現了孩子們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 ——認識到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都“覺得滿足”,沒有一個人想獨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擁有就好,表現了童心的純潔美好。
4、在孩子們尋月的過程中,奶奶這個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呢?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①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不斷帶進新的高尚境地。作用:沒有奶奶這個人物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四、課堂小結:
生活中處處有美,只要我們擁有一顆追求美好的心,努力去尋找美,就一定能夠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
五、發散思維:
生活處處存在“美”,時時都有“好”,讓我們用這雙擦亮的眼睛來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美好”吧!
提示:教室里、校園里、家庭里、小區里、村莊里……
┣ 教案范文 4500字
┣ 兒歌教案 700字
┣ 小班教案 2500字
┣ 說屏教案 2200字
┣ 更多教案范文
┗ 搜索類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