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是一個演講詞單元。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演講詞的一般特點和有關知識。并且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科學、社會、人生等的有益啟示,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文是丁肇中一個報告中的一個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傳統的中國教育狀況,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并聯系現實和自己的學習經驗,提出論點:我們應該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說理透徹,語言準確。
(二)學情分析:《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所以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一課中,首先應在學生讀課文時找出闡明作者觀點的語句,引導學生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其次再讓學生找出為了闡明觀點作者所擺出的幾個事實,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辨析觀點和材料的關系,體會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說理的表達效果;第三,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反觀自我,培養實驗的精神。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以及本課的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我將利用1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設計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設計說明】根據新教材編排的特點,應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各類文章的能力。根據新教材閱讀能力培養的這一要求,確定教學重點1、2。依據新大綱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確定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演講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分析歸納法;討論法;講解法進行教學。
1
1. 設疑探討法:【設計說明】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仔細閱讀課文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
2. 引導點撥法:【設計說明】在整體感知課文時,引導學生編寫閱讀提綱,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形式。在探討格物致知的真實含義,學生可能會談的不夠深入,就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分析王陽明的格物與現代科學的格物的區別,從而明白格物致知的精神實質及它的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
3.多媒體教學法:【設計說明】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益,本節課選用多媒體教學,因為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能對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有清晰明了地把握。 三、說學法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由著重研究怎樣教,逐步轉到著重研究怎樣指導學生學。教學追求的目標是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光是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為讓學生會學,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教會學生以下學法: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以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3. 分析歸納法:分析歸納法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對某類事物共性或相互間的關系進行理性認識的一種方法。分析歸納法在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隨時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說教學程序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河沙和幾個乒乓球做一個小實驗,通過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引出關于實踐的話題,激發學生興趣,從而進入本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說明】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若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腦力帶來疲勞!币黄n文的導語一旦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的跟隨教師去探尋知識的奧秘。
(二)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題目的含義。
請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解釋“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閱讀理解。
【設計說明】“格物致知”是儒家經典《大學》里面的八條目中的兩條,上課前讓學生弄懂其中的含義,對學生把握并理解課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作者以及演講背景簡介。
【設計說明】這里對作者及演講背景的介紹是為了讓學生認識、了解丁肇中在在物理學上的巨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和對本文閱讀的興趣。
(四)、閱讀感知,試著說說從這篇文章中了解到什么。
【設計說明】自主學習對學生取得學習成功、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五)、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2、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以什么引出的?
3、《大學》里早已提到“格物致知”,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是否得到重視?為什么?作者以什么論據證明?
2
4、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5、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呢?為什么?怎樣論證的?
6、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7、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說明】研讀課文,合作探究,把握課文內容。這是學習課文的基礎,只有在弄懂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了解作者想要在文章中表現的東西。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分析其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現,自談感受,合作探討,以完成學習目標!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六)、課文小結: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它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同學們在自己的學習中培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論證結構:
提出問題 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1---2) 首先,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3---12) 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接著,指出當今的中國學生依然輕視實驗
精神。
解決問題 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
(13) 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3、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 道理論證。
(擺事實,講道理。正反對比論證。)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列提綱,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形式。
(七)、學生論壇。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
【設計說明】此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深入探討,進一步了解作者在本文中要給我們展現的主題,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八)、延伸拓展,開闊視野;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3
1、提問:“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證明嗎?
2、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設計說明】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個環節主要是學生談學后心得。通過聯系自己的實際進一步認識格物致知的含義,并將格物致知的精神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積極爭取做一名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人。落實情感目標。學生通過這一節課探討學習,應該獲得了很多在思想上的啟迪和寫作方法上的指導。所以每個同學應該有話可說,有理可講。課后在整理成文時,在作文中要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九)、布置作業
結合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思考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和體會。(書面完成,200字左右)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闡述格物致知的含義 講道理
論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王陽明“格”竹
(中心論點) 擺事實
作者在美國讀大學的經歷
(論據) (論證)
【設計說明】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課文,并給學生以優美的享受。
六、教學反思
我這節課應該說能按照教學預案的設計,努力想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目標?梢哉f學生們上過這節課后,對演講詞會有一定的體會,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最后的課外拓展是必要的,這是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的通道。特別是本課這點尤為重要。
課后從學生們的反饋上看,這節課較淺顯易懂,他們學后都能理解并有感悟,決心今后當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要求自己。
不足之處是師生間不夠熟悉,雙方配合得還不夠理想,學生學習的“活”性還應進一步提高;另外時間的安排上也有所欠缺,本課留給學生探究、互動的時間應更多點。
這次教學活動讓我再次深刻的意識到,當前的課堂教學迫切的需要“活”起來,教師應大膽放開攙扶的手。丁肇中教授提到的中國教育弊端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設計說明】任何一個教師,不論其教學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并將自己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動。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長學會教學。從“操作型”教師隊伍中走出來,走向“科研合理型”。從教師的培養角度看,教學反思不失為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教育最優化。
4
第二篇:20xx-20xx九年級語文上冊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2 (新版)新人教版 2700字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1.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孜孜不倦 一番風順 模式 B.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
C.袖手旁觀 不知所措 汲取 D.格物致知 實驗精神 誠意
2.根據句子的意思寫出成語。
(1)不知如何辦才好,形容發急或受窘。( )
(2)把手揣在袖子里觀看。形容置身事外而不參與,不協助。( )
(3)船只揚帆順風行駛。比喻非常順利。( )
(4)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
3.(鹽城中考)下面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在本次亞信峰會上,我國認為,在復雜的安全挑戰面前,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唯有通過合作,才能迎來共同安全。
B.我國政府以堅決的態度、有力的措施、有效的防范和嚴厲打擊各種暴力恐怖活動,切實維護新疆團結穩定的大局。
C.今年,“端午”恰逢“六一”,幸福的假日屬于孩子,加上天氣晴好陽光明媚,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游”成為旅客出游的主流。
D.美食片做成了社會紀錄片,這是《舌尖2》引發的最大爭議所在的地方,對網友“口水與淚水比例失調”的吐槽,引起了導演組的思考
4.下列加點的詞能否刪掉?為什么?
(1)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
(2)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唯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
5.選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
A.本文是著名科學家對于學習自然科學的經驗之談。文章的論點是“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
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B.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與《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不一樣。
C.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地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D.中國學生大都俯身于理論而輕視實驗,俯身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但不會
做研究。這是中國傳統教育所致。
6.(黔南州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恰當的一項是( )
①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
求真的態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7.(常州中考)依據材料,為“越辯越明”欄目擬定辯論賽的雙方觀點。
東南大學引導專家教授默默無聞做學問,努力通過學術論文表達思想和觀念;也鼓勵專家
教授上媒體傳播新思想和新觀念,推出專家教授“新聞貢獻熱”排行榜,這一做法引起熱議。
(材料出自《江蘇科技報》
1
(河北中考)
①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學問。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經的事業,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壯舉,司馬遷的寂寞
成就了史家絕唱《史記》,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鴻篇巨制《紅樓夢》??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個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詩,是來自內心深處的獨白。
③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甘于寂寞,潛心讀書做學問。他不喜歡應酬,也反感客人來訪,常以生病為由推辭。他每天呆在書房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真可謂“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
④錢鐘書聲名遠播,時常會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訪。有一位外國女士打電話給他,表示非常
喜歡他的文章,想登門拜訪。錢先生聽后,趕緊說道:“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那位女士深為錢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罷。也許,正是有了這種閉門讀書做研究的態度,錢先生才寫出了《談藝錄》《管錐編》等不朽的學術巨著。
⑤其實,像錢先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既能洞悉這個社會,又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喧囂,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獎”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獎項。獲獎者有“登龍門”之稱——許多作家都
因獲此獎而名噪一時。最近一屆的“芥川獎”獲得者田中慎彌卻是個“普通人”,他年紀輕輕,也沒有什么高學歷,為什么能獲得如此級別的文學獎呢?媒體對他的描述可能給出了答案:“田中慎彌沒有手機,也不用電腦。但他卻很執著,甚至有些固執,躲在自己世界里,與寂寞相伴,專心讀書和寫作。從他身上,人們看到了日本文學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彌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耐得住寂寞,埋頭寫作,終成正果!鞍宓市枳昀,文章
不寫半句空!蹦茏昧死浒宓,自然能靜得了心、做得了學問。
⑧我們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平靜,只是因為內心浮躁,無法平靜,所以常常覺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為外界所干擾,一心朝著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學問呢?
(選文有刪改)
8.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9.選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
10.選文第⑧段加橫線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
11.選文在事實論據的選擇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1.A
2.(1)不知所措 (2)袖手旁觀 (3)一帆風順 (4)格物致知
3.D(解析:D項有兩處語病,一是句式雜糅,可刪去“所在的地方”,二是缺少主語,可刪去“對”。)
4. (1)不能刪除!按蠖肌北硎痉秶,指多數學生并非全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也有個別的除外。
(2)“往往”“常!北硎疽话阋幝、通常情況,不排除特殊情況!敖笔墙咏,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就成了一百分。(3)“最”表示恐慌的程度,“唯一”表示獨一無二,都不能去掉。
2
5. A (解析:這只是論題,不是論點。論點必須是一個完整的能表明作者觀點的判斷句。)
6.B。
7. 示例一:正方:應該倡導專家教授默默無聞做學問。反方:不應該倡導專家教授默默無聞做學問。示例二:正方:給專家教授“新聞貢獻”排行是務實之舉。反方:給專家教授“新聞貢獻”排行是浮躁作秀。示例三:正方:專家教授應該通過媒體播曬思想和觀念。反方:專家教授應該多通過學術論文表達思想和觀念。
8. 寂寞出學問(唯有寂寞出學問)。
9. 能耐得住寂寞。
10. 運用反問修辭方法,加強了語氣,突出(強調)了寂寞出學問的論點。
11. 所用事實論據選自古今中外,典型豐富;在事實論據的使用上,詳略得當。
3
+ 更多類似范文┣ “格物致知”理念對當前中小學教育的啟示 2400字
┣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測試題1 5300字
┣ 論點與論題的區別 2900字
┣ 論點與論題的區別 3000字
┣ 更多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