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的論文影評
最近在大學語文課上看了一部歷史古裝大劇叫做《孔子》,看后我思緒萬千,感慨頗深。
看完這部電影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三人成虎”,寫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個詞就是“眾口鑠金”,不幸的是這兩個詞因為某些原因都被強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感動了我,盡管片中有不少史實上的謬誤與臺詞的不足,但是我還是堅定地認為這是一部優異之作,它有應該被批評的地方,但是不應該被貶低到一個很低的地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編導們對一些學者針對影片中出現的文史錯誤進行挑刺的反應,因為整個觀影過程使我感到編導們已經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力了,在商業目的的前提下的確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夠好,這在影片的整體制作水準上是能體現出來的,因此當被人詬病時,免不了覺得委屈,問題在于反應歷史問題方式上有過激之嫌,當然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講,作為一部反映歷史人物的電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藝術加工和改編之外,《孔子》居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錯誤,這似乎成了國內目前這一類電影創作上的通病,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這才是應該注意的問題。一些學者出于文史研究的嚴謹態度,對本片提出批評挑出毛病,這個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他們對一些容易誤導觀眾的常識問題提出修正,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這二者之間無法形成積極互動和良性循環的趨勢,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電影的情節是從孔子在魯國為官開始,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一系列的從政治到軍事的作為可以看出孔子確實有才干,膽識過人、政績突出,
被魯定公非常賞識,卻因觸犯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季孫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擠驅逐?鬃釉谝环巫鳛橹蠼K于成了悲劇,但這段在魯國的戲因為符合劇情沖突的的要素,說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所以十分引人關注,也十分精彩。而到了出魯國流浪的時候,沒有了與孔子直接沖突的反面人物,劇情沖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體所說“后半段像散文”,其實從一個有理想卻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話,可以看出孔子輾轉漂泊的背后,他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那個春秋亂世的時代。
影片中的孔子臨終說了這樣一句話:“后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應是指《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笨鬃由邦嵟媪麟x如喪家之犬,死后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古今之人或膜拜或鄙夷都不過是從自身需求中而產生的主觀行為,孔子在世之時恐怕從來沒想過自己如何偉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并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而從不放棄,故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最偉大之處,因此這部電影至少在這個層面上具備了十足的感染力。
應該大膽肯定的是演員的表演。周潤發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氣定神閑,舉止有度,特別是老年孔子,更表現出一個白發蒼蒼流離失所的仁厚長者形象;他的對手陳建斌飾演的季孫氏也相當有性格,專斷而不失大氣,是個叫人無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飾演的顏回更像個熱血青年,單純執著,也可圈可點;還有作為“香艷”作料和炒作話題出現的周迅版南子雖有賣弄風騷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電影,演員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敗,不能抱著對演員的偏見和其他因素去看待這部電影。
夫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恐怕誰都無法給出個確切的答案,因為畢竟那
是兩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華文化圈中的顯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使得這個題材比之于其他傳記作品的拍攝更有難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雙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軍事指揮才能,雖有夸大之嫌,但是作為電影作品,這種適當的夸張從娛樂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沒有做得很過分,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歷史人物的影視作品中不負責任的夸演繹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況,史載夫子身材高大、臂力過人且酒量不俗,因此這種藝術加工也算不無根據。至于片中的顏回之死,雖然進行了完全的改編,但是考慮到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觀賞性而且并沒有影響歷史事件的整體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編導的目的想是借這個戲份突出孔子、顏回之間的師徒情深,加重悲情戲份,這些改動都不算過分,至少不叫人覺得無稽。
而我最心儀者,則是孔子與幾名弟子共坐,聽他們述說各自的志向時,并沒有贊同想為官為相的子路、冉求等人。唯有曾點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嘆道:“吾與點也!”這種浪漫令我向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著墨。
總而言之,本片實際上是試圖把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圣人”,比如他也有缺點,不經意間見了南子給后人留下口實;比如他也有愛好,愛喝酒好武術,這些表現手法都不失為操作性較強的辦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盡其志,孔子實際上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但是就是這個“失敗者”周游列國十四年,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在堅持在求索,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萬世的根本,正是這個“失敗者”奠定了中華文
化二千年以來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淺。因此,當影片最后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游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于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這也深深撥動了我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動人心,我們自然會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處,在此發出感喟,就算長歌當哭祭圣賢吧。
第二篇:理想是注定孤獨的旅程———觀《孔子》有感 1100字
理想是注定孤獨的旅程
——觀《孔子》有感
公元前六世紀,王室衰微,五雄爭霸,禮崩樂壞,史稱“春秋”時期。有鐵騎兵戈、馬革裹尸的戰亂紛爭,有赤膽忠誠、死而后已的愛國英雄,亦有百花齊放、自由紛繁的學術思想!犊鬃印,如其名,向我們娓娓講述了在那個世代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踐行“禮樂仁和”之理想的故事。電影按時間順序,交代了孔子在魯國擔任大司寇救逃奴廢舊俗,夾谷會盟不費一兵一卒收回失地,施政隳三都未果被奸人驅逐出魯國,被迫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游學之行,途中又經歷了會見南子,痛失弟子等事件,最終年邁蒼蒼回到魯國開設講堂教書育人。
影片突出表現了一個人們慣常認知的英雄,他不為人知的一面——孤獨。這種孤獨是空有理想而無法踐行的痛苦,是聲嘶力竭而無人能懂的寂寞,是忠于仁義憧憬未來的執著。 君主殿前,他暢談理想社會, “齊國的的人民不犯法,是因為他們害怕刑法,如果人們不犯法是因為他們知禮儀,有品格,那不是更好嗎?選賢能,修信用,賊不做,謀不用,人不但愛護自己的父母子女,也愛護別人的,男人按本分,女人有歸宿,無論是孤兒寡母,老弱病殘,都能得到照顧和供養,這樣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才是天下大同!”他以為眼前的君王理解他所有的理想,可以幫他實現所有的政治理想,他以為期待的天下大同將不再遙遠,可結果卻只是他以為!坝袝r候,你應該學我,裝裝傻,賣賣呆”,這條追求理想的路上原來只有自己,他的君王卻只是裝傻充愣而從不曾同行。
那一刻,當衣衫襤褸,履步維艱的孔子牽著馬,行走在泥濘的路上,風雨吹亂了他灰白的頭發,我的心都震顫起來。為何明明是救國義舉卻要被現實摧殘折磨,為何理想竟讓人如此狼狽不堪,究竟哪里出了錯?他跌倒在泥水里,仰面朝天,揮動著拳頭,憤怒地嘶吼,多少辛酸無奈,多少屈辱折磨,在那一刻全都宣泄而出,匯成了天地間最深的悲涼。
而后十幾年顛沛流離,游學他鄉,走過硝煙彌漫的戰場,路過小小的村莊,被追殺,被嘲諷,被驅逐。世人不懂孔子,不懂他那的那份執著,不懂他那信仰有著怎樣的重量。不過沒關系,任憑世界怎樣,他已學會孤獨地行走在自己的理想國,安然地做一個傳道授業的老師。他也曾路逢知己,那個好德如好色的南子,懂得他痛苦以后大境界的女子,卻因為身份懸殊,注定再無交集。
也許,理想是注定孤獨的旅程。一個人選擇了對信仰的專注和執著,也便選擇了上下求索的孤獨之路,注定不被理解,注定顛沛流離,注定被世道放逐!罢l辜負過自己說不上委屈,誰被世道放逐,身不由己,誰曾朝不保夕,才舍得萬死不辭,說我可以”。我相信所有苦難都是對自我的淬煉,一顆高尚的靈魂不會屈服于現實的困境,反而因那些塵埃而成就珍珠的璀璨光芒。恰如,兩千年前的孔子,他雖沒有實現”天下大同”的施政理想,卻把“仁義”的種子傳播到了華夏大地,把教育帶給了蕓蕓眾生,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 更多類似范文┣ 孔子觀后感 1700字
┣ 《孔子》觀后感 3300字
┣ 孔子觀后感 2800字
┣ 《孔子》觀后感 1000字
┣ 更多電影孔子的觀后感
┗ 搜索類似范文